科研平台
校级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平台  校级科研平台

蚌埠学院校级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平台名称

平台简介

批复单位

联系人及

联系方式

1

蚌埠学院硅基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

中心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目标,主要采用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开展高性能电接触材料、高性能硅基粉体材料、高性能电池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蚌埠学院

葛金龙

13956367098

2

蚌埠学院分离纯化工程技术中心

2018年成立中心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先进分离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主要是色谱分离材料、吸附分离材料等;二是分离过程的开发,主要是工业色谱为核心的新兴分离过程的开发与工业应用,以及工业色谱技术与精馏、吸收、萃取等传统化工分离过程的组合与优化

蚌埠学院

刘沐鑫

18895660608

3

NAS云存储工程技术中心

与安徽兮克电子科技共建,现已承担及完成3S云操作系统等项目的研发与测试。同时,与安徽和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物联网与智慧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工业物联网软件系统评测,工业云与大数据的研究应用,人工智能与工农业物联网研究应用方面工作

蚌埠学院

黄迎辉

13855290751

4

蚌埠学院大中小红色文化一体化研究中心

2022年经蚌埠学院批准建设,主要从事组织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和研讨会,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探索构建红色文化理论体系;开展红色文化现实问题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资政服务;挖掘不同学段学校校园文化中的红色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大中小学组团研究学习,探索大中小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工作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等。

蚌埠学院

邬旭东

13855239639

5

大数据智慧赋能实验室

从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智慧交通、智慧用电、智慧矿山等领域的应用。实验室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结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同时,也注重与行业合作伙伴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培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人才。

蚌埠学院

李现伟

15391859766

6

蚌埠学院光电成像与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蚌埠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联合安徽光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以光电成像与数字重构为研究方向,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类人眼视觉成像系统。该方向旨在模拟人眼视觉机制,设计出能够更逼近自然视觉感知的成像系统。2. 高光谱成像技术。该方向致力于发展高精度的光谱传感器和图像处理算法,以获取更广泛的光谱信息。3. 数字重构技术。该方向运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图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重构。

蚌埠学院

宫昊

13965256212

7

蚌埠学院多源探测与智慧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研究领域涉及电子信息、光谱分析和材料科学等多个专业,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激光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光声光谱以及光纤传感等感知技术在安检、环境监测、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目前中心已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合肥创新工程院、蚌埠日月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中心将深化产学研合,推动研发成果与相关企业精准对接。

蚌埠学院

刘旭

18973777775

8

蚌埠学院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实验室

实验室瞄准新能源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安徽省及蚌埠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新能源产业为导向,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及人才培养,弥补和完善我市动力电池产业链中的不足,推动我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实验室主要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动力电池的设计与应用,太阳能电池,储能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有:高性能动力电池的研究与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模组及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新型光电转换材料、燃料电池的研究等。该平台以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等科学背景为支撑,团队成员共 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成员7人,硕士学位成员1人, 已形成为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均衡、优势突出的研究团队。近五年,团队成员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厅省级重点项目和多项校级项目, 在一类期刊文献发表论文 16 篇,与地方企业合作签订产学研项目 10余项。

蚌埠学院

周家峰

18856012377

9

蚌埠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主要目标是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成员所学专业有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支撑,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形成运用跨学科研究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平台,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心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并紧密结合安徽农业大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安徽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品牌农业、现代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即美丽乡村建设、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产品营销等研究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中心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和创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的思路和方法,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蚌埠学院

李文瑛

18605522662

10

淮河文化翻译传播研究中心

以淮河文化翻译传播为主要研究主题,对翻译本体、译者心理、淮河文化资源开发与外宣等内容进行研究。平台设有淮河文化精神传承与创新发展科研团队和认知视角下翻译路径研究科研团队。有组织开展玉石文化、双墩文化、大禹精神等淮河文化调研、翻译、传播等科研活动,增强译者中国文化自觉性和区域文化传播力。组织学生以参与翻译竞赛、翻译工作坊等方式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和翻译综合服务能力。在教材建设、学术专著等方面逐步积累研究经验和成果,助力实现淮河文化走出去”“用外国语表达中国心”“让世界听到更积极、正面的中国声音’”等中国文化传播目标。

蚌埠学院

赵生学

13965272748

11

蚌埠学院淮河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心

蚌埠市及周边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比如中国第一首情歌《候人兮猗》就诞生在蚌埠市涂山脚下;蚌埠市淮上区的双墩墓出土的编钟距今有2400-2700年左右。淮河流域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河民歌、花鼓灯、凤阳花鼓还有卫调花鼓戏、泗州戏、淮河琴书等艺术形式。本平台以淮河流域蚌埠市周边民族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为研究对象,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存在方式、生存环境及变化,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通过研究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蚌埠市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蚌埠学院

陈俊

3955212578

12

蚌埠学院美丽安徽建设研究中心

平台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主要从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阐释与三进研究,美丽大学建设研究和乡村生态振兴研究等工作通过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美丽安徽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和可供选择的方案。力争通过一个周期的建设,把平台建设成为在学校起引领示范作用,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文社科研究平台。

蚌埠学院

魏雪梅

15105523466

13

安徽省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依托蚌埠学院,主要以服务安徽省乡村生态振兴为目标,根据项目人才研究中心一体化建设合作模式,联合学校、政府、企业开展乡镇水体、土壤、固废等方面的污染源排查与防治、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等研究聚焦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为乡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蚌埠学院

朱兰保

13955214916

14

蚌埠学院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秉承服务地方企业、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为学校各理工、经管专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学科支撑的发展思路,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加强数学、统计学、生物医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研究,实现数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更包容的多学科交叉合作模式展开。中心现有3个研究方向,包括概率统计、生物数学、金融数学。中心成员共1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具有博士学位成员 2 人,硕士学位成员 5人,已形成为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均衡、优势突出的研究团队。近五年,团队成员获得 5 项教育厅省级重点项目和多项校级项目,在一类期刊文献发表论文 20 篇,与地方企业合作签订产学研项目 12 项,申请专利 9 项。

蚌埠学院

高丽丽

3695554107




科研处(服务地方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